走謁(走谒),◆前往拜見。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謁諸姑曰:‘長叔姒生男。

’”○《唐史通俗演義》第三回:“[隰城]尉[房玄齡],走謁軍門,[世民]一見如故。

”周謁(周谒),◆遍訪。

○[唐][沈佺期]《<峽山寺賦>序》:“予投棄南裔,承恩北歸,結纜山隅,周謁精舍,為之賦焉。

”中謁者(中谒者),◆[漢]官名。

為國君掌傳達。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沛公]立為[漢王],拜[嬰]為郎中,從入[漢中],十月,拜為中謁者。

”展謁(展谒),◆敬詞。

猶拜見,拜謁。

○[宋][蘇軾]《賀正啟》:“某官守所繫,展謁無階。

”○[清][方文]《荊溪道中偕周穎侯》詩:“到城先展謁,賢祖[孝侯]祠。

”○[清][曾國藩]《祭韓公祠文》:“[國藩]履任之日,敬謹展謁。

”造謁(造谒),◆1.拜訪進見。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二》:“同郡[陳仲舉]名重當時,鄉里後進莫不造謁,[邵]獨不詣。

”○《舊唐書‧陸元方傳》:“[太平公主]時既用事,同時宰相[蕭至忠]、[岑羲]及[湜]等咸傾附之,唯[象先]孤立,未嘗造謁。

”○[清][周亮工]《書影》卷三:“海內人士,踵門造謁,[仲言]每一晉接,歷久不忘。

”◆2.參拜。

○[明][李東陽]《<闕里志>凡例》:“歷代賢臣名士造謁林廟,碑記、祭告、題詠之作,皆所以表尊崇、識修建、紀遊歷。

”贊謁(赞谒),◆謂古代謁見帝王及上級官員時贊唱禮儀,引導進見。

○《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天禧元年》:“[太祖]、[太宗]朝,閤門祗候不過三五員,宣導贊謁而已。

”游謁(游谒),◆四處干謁。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一:“﹝[陳亞]﹞因朗吟曰:‘布袍袖裏懷漫刺,到處遷延胡索人。

’此可贈游謁窮措大。

”○[清][褚人穫]《堅瓠十集‧大葫蘆種》:“《宋稗類鈔》載相士[黃生]見[黃山谷],求數字薦揚,為游謁之資。

”迎謁(迎谒),◆迎接謁見。

○《史記‧陳丞相世家》:“[信]聞天子以好出游,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十:“[紹聖]、[元符]間,有[馬從一]者,監[南京]排岸司。

適漕使至,隨眾迎謁。

”○《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楚王]﹞欲得[息媯],假以巡方為名,來至[息國]。

○[息侯]迎謁道左,極其恭敬。

”引謁(引谒),◆引導拜謁。

○《舊唐書‧韓思復傳》:“[佽]既至[桂],吏以常所為官者數百人引謁。

”謁者(谒者),◆1.官名。

始置於[春秋]、[戰國]時,[秦][漢]因之。

掌賓贊受事,即為天子傳達。

○[南朝][梁]置謁者臺,掌朝覲賓饗及奉詔出使。

○[陳]及[隋]皆因之。

○[唐]改為通事舍人。

2.官名。

○[東漢]大長秋屬官,有中宮謁者二人,主報中章。

○[後魏]、[北齊]有中謁者僕射,[隋][唐]改稱內謁者,概以宦官充任。

○[宋]以後廢。

3.官名。

使者的別稱。

○[漢哀帝]置河堤謁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吏。

◆4.古時亦用以泛指傳達、通報的奴僕。

○《文物》1976年第10期:“簡五:謁者二人。

簡文所說的謁者,不是職官的專名,是泛指一般傳達、通報的奴僕。

據[鳳凰山]其他墓葬遣策的記載,謁者的身份為‘大奴’。

”◆5.星名。

○《晉書‧天文志上》:“左執法東北一星曰謁者,主贊賓客也。

”謁雨(谒雨),◆祈雨。

○[宋][劉攽]《畫龍》詩:“南入謁雨爭圖龍,畫師放筆為老雄。

”謁言(谒言),◆1.進諫。

○《陳書‧宣帝紀》:“舉善從諫,在上之明規;進賢謁言,為臣之令範。

”◆2.謁見而有所請求的話。

謁選(谒选),◆官吏赴吏部應選。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四》:“壬子年秋,余謁選至京。

”○[清][戴名世]《<洪昆霞制義>序》:“吾友[洪君][崑霞],以諸生高等,貢於太學,遂不就有司之試而謁選以去。

”○[清][譚嗣同]《先仲兄行述》:“初欲上京師謁選,因乏資,折而至[臺灣]。

”謁謝(谒谢),◆1.進見謝罪。

○[前蜀][朱希濟]《妖妄傳‧素娥》:“宴罷,有告[仁傑]者。

明日謁謝[三思]曰:‘某昨日宿疾暴作,不果應召。

’”◆2.晉見道謝。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及揭牓,見[東坡]姓名,始謂[聖俞]曰:‘此郎必有所據,更恨吾輩不能記耳。

’及謁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

’乃與[聖俞]語合。

”○[清][姚瑩]《復薦青一兄書》:“比有勸往謁謝者而不敢,蓋某公尊貴,義在國家,不容私謝也。

”謁問(谒问),◆1.求托之言。

○[漢][劉向]《說苑‧談叢》:“謁問析辭勿應,怪言虛說忽稱。

”◆2.晉見問候。

○[唐][孟棨]《本事詩‧怨憤》:“宰相[李適之]疏直坦夷,時譽甚美。

○[李林甫]惡之,排誣罷免。

朝客來,雖知無罪,謁問甚稀。

”○[明][海瑞]《驛傳議‧上策》:“責下禮貌據典制,無今日謁問送迎、多方求備。

”謁文(谒文),◆文體的一種,類似祭文。

○《後漢書‧文苑傳下‧張超》:“﹝[張超]﹞著賦、頌、碑文、薦、檄、牋、書、謁文、嘲,凡十九篇。

”○[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中》:“祭文之不韻者,別流為筆,其類於祭文而以筆行之,如祝文、祈文、謁文之屬,皆起流俗,以其來已舊,或經名手,遂亦流傳。

祝文今尚盛行,祈謁則不多見。

”謁託(谒托),◆投見求托。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摺:“賢弟受窘,你肯謁託一兩個朋友呵,必有濟惠,得些盤費,進取功名,可不好那!”謁索(谒索),◆1.求借。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黃晞],[閩]人,好讀書。

客遊京師,數十年不歸。

家貧,謁索以為生。

”◆2.探望,訪問。

○《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不如贖幾件衣裳,買兩箇盒子,送去[孫押司]家裏,到京謁索他則箇。

”謁聖(谒圣),◆拜謁[孔]聖。

○[清][沈曰霖]《晉人麈‧异聞‧仆碑遭壓》:“吾邑紳士,凡在朔望,莫不入學謁聖。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還有那外府荒僻山縣,冒名小考的,并謁聖、簪花、謁師,都一切冒頂了。

”○[丁玲]《母親》三:“一起一落的磕着頭,算是謁聖。

”謁舍(谒舍),◆客舍。

○《漢書‧食貨志下》:“工匠醫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販賈人坐肆列里區謁舍。

”○[顏師古]注引[如淳]曰:“謁舍,今之客舍也。

”○《後漢書‧獨行傳‧陸續》:“使者問諸謁舍,[續]母果來,於是陰嘉之,上書說[續]行狀。

”○《宣和畫譜‧李成》:“[成]迺見前之所畫,張於謁舍中。

”謁泉(谒泉),◆山名。

在[山西省][文水縣]西南,[汾陽縣]北。

山有石室,傳為[卜子夏]退隱處。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文水》:“[文水]又南逕縣右,會[隱泉]口,水出[謁泉山]之上頂。

”謁請(谒请),◆拜謁告求。

○《列子‧仲尼》:“而與[南郭子]連牆二十年,不相謁請;相遇於道,目若不相見者。

”○《後漢書‧王扶傳》:“國相[張宗]謁請,不應,欲強致之,遂杖策歸鄉里。

”○[宋][梅堯臣]《依韻和永叔勸飲酒莫吟詩雜言》:“王公謁請眾去早,既衰愈懶身到遲。

”謁廟(谒庙),◆古時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於祖廟,稱“謁廟”。

○《後漢書‧輿服志下》:“皇后謁廟服,紺上皁下。

”○《宋史‧禮志十一》:“自[漢文帝]以來,皆即位而謁廟。

”參見“告廟”。

謁陵(谒陵),◆拜謁陵墓。

○《東觀漢記‧樂成王萇傳》:“[樂成王]居諒闇,衰服在身,彈棋為戲,不肯謁陵。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觀[伯始]謁陵之章,足見其典文之美焉。

”○[郭沫若]《南京印象》八:“襯衫已經濕透了,謁陵既畢,我想是可以解衣的時候了。

”謁款(谒款),◆虔誠拜謁。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故聖王弗替,而修禮地祇,謁款天神,勒功[中嶽],以彰至尊。

”○[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款,誠也。

謁告之報誠也。

”○[宋][汪藻]《皇子賀北郊禮成第三表》:“謁款郊畤,修明國章。

”謁敬(谒敬),◆晉謁致敬。

○《後漢書‧馬援傳》:“牧守謁敬,同之將軍。

”謁禁(谒禁),◆禁止接見請托者之條令。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二:“[皇祐]、[嘉祐]中,未有謁禁,士人多馳騖請託,而法官尤甚。

”○[宋][趙昇]《朝野類要‧雜制》:“百司門首謁禁者,不許接客也。

若大理寺官,則又加禁謁及亦不許出謁也。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禁謁》:“按此條似謁禁、禁謁有別。

謁禁者,人來謁見則有禁。

禁謁者,禁其謁人也。

今京官官都察院,輒署門曰:‘文武官員,私宅免見。

’似謁禁之遺制。

”謁薦(谒荐),◆參謁上供。

○[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序:“宜以謁薦郊廟,和協律呂,煙霏霧集,不可勝紀。

”謁見(谒见),◆通名刺進見。

後泛指進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

”○[唐][韓愈]《順宗實錄二》:“故事,丞相方食,百寮無敢謁見者。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二一:“﹝[彭家珍]﹞裝着[良弼]的一個好友前去謁見。

”謁假(谒假),◆請假。

○[宋][沈括]《夢溪筆談‧神奇》:“謁假入京,詣尚書省獻之。

”○[元][歐陽玄]《焚黃祝版》:“昔者謁假來歸,告墓之典始克成禮。

”謁疾(谒疾),◆請病假。

○[宋][葉適]《翰林醫痊王君墓志銘》:“[王炎]宣撫[四川],辟君,君意有不樂,謁疾竟去。

”謁急(谒急),◆告急。

○《戰國策‧韓策三》:“[趙][魏]攻[華陽],[韓]謁急於[秦]。

”○[鮑彪]注:“以急告也。

”○《新唐書‧狄仁杰傳》:“時太學生謁急,后亦報可。

”謁環(谒环),◆請求玉環。

事見《左傳‧昭公十六年》:[晉][韓起]有一副玉環中的一隻,另一隻在[鄭國]的商人手裡。

○[韓起]趁聘問時向[鄭伯]請求。

○[子產]不給,說:“夫大國之人令於小國,而皆獲其求,將何以給之?一共一否,為罪滋大。

大國之求,無禮以斥之,何饜之有?吾且為鄙邑,則失位矣。

”後作為典故,指大國對小國的無理要求。

○《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十三年》:“時[金]人來取[趙彬]輩三十人家屬,詔歸之。

○[皓]曰:‘昔[韓起]謁環於[鄭],[鄭]小國也,能引誼不與。

’”謁候(谒候),◆恭迎問候。

○《後漢書‧趙咨傳》:“之官,道經[滎陽],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咨]不為留。

”謁後塵(谒后尘),◆謂投見與追隨。

○[唐][牛僧孺]《席上贈劉夢得》詩:“莫嫌恃酒輕言語,曾把文章謁後塵。

”謁過(谒过),◆揭發罪過。

○《韓非子‧八經》:“伍、官、連、縣而鄰,謁過賞,失過誅。

”謁歸(谒归),◆告假歸里。

○《史記‧春申君列傳》:“[李園]求事[春申君]為舍人,已而謁歸,故失期。

”○《後漢書‧劉隆傳》:“及壯,學於[長安],[更始]拜為騎都尉。

謁歸,迎妻子置[洛陽]。

”○[李賢]注:“謁,請也,謂請假歸也。

”○《新唐書‧苗晉卿傳》:“嘗入計,謁歸[壺關]。

”謁告(谒告),◆請假。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三》:“[沆]乃謁告,[攜]即時替[沆]官。

”○《宋史‧常楙傳》:“與廟堂議事不合,以疾竭告。

”○[明][歸有光]《戴素庵先生壽序》:“會予以貢入太學,而先生猶為弟子員。

又數年,乃與吾父同謁告而歸也。

”謁干(谒干),◆晉謁而有所求。

○[明][楊柔勝]《玉環記‧皋謁延賞》:“不意[龍門]空點額,謁干父執到[西川]。

”謁府(谒府),◆晉謁官府。

○[漢][應劭]《風俗通‧過譽‧江夏太守河內趙仲讓》:“其日入舍,乃謁府,數日無故便去。

”○《後漢書‧儒林傳下‧周澤》:“﹝光祿勳[孫堪]﹞嘗為縣令,謁府,趨步遲緩。

”謁刺(谒刺),◆拜見用的名片。

○[漢][應劭]《風俗通‧愆禮‧公車徵士豫章徐孺子》:“[孺子]無有謁刺,事訖便去。

”○[王利器]校注引《資治通鑒》卷五四注:“謁猶刺也。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初入謁,[潞公]方坐廳事,閱謁刺,置案上,不問。

”○[宋][洪邁]《容齋三筆‧高子允謁刺》:“[王順伯]藏昔賢墨帖至多,其一曰[高子允]諸公謁刺,凡十六人。

”謁辭(谒辞),◆1.蒞任前晉謁辭行。

○《東觀漢記‧丁鴻傳》:“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辭,求通待報。

”○[漢][應劭]《風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予為[蕭]令,周旋謁辭故司空[宣伯應]。

”○《後漢書‧梁冀傳》:“[宮]內外兼寵,威權大震,刺史、二千石皆謁辭之。

”◆2.晉謁之辭。

○[清][史震林]《西青散記》卷一:“至門,[松石]先入,通謁辭,出揖,乃登堂。

”◆3.請為文辭。

○[元][黃溍]《福州路總管追封天水郡侯謚景惠趙公墓志銘》:“尚其嗣人,克圖不朽,馳書謁辭,式告永久。

”謁拜(谒拜),◆謁見禮拜。

○[漢][應劭]《風俗通‧正失‧葉令祠》:“牧守班祿,皆先謁拜,吏民祈禱,無不如意,若有違犯,立得禍。

”脩謁(脩謁),◆猶晉謁,拜見。

○《三國志‧陳武傳》:“[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

○[孫策]在[壽春],[武]往脩謁。

”○[元][麻革]《游龍山記》:“今年夏,因赴試[武川],歸道[渾水],脩謁于[玉峰先生][魏公]。

”○[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三》:“[陸相扆]有士子脩謁,命酌,辭以不飲。

”修謁(修谒),◆進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

○《周書‧柳霞傳》:“[梁][西昌侯][深藻]鎮[雍州],[霞]時年十二,以民禮修謁,風儀端肅,進止詳雅。

”○[唐][薛用弱]《集异記‧茅安道》:“二子徑往修謁,意者脫為[晉公]不禮,即當遁形而去。

”○[清][惲敬]《答伊揚州書》:“前月得舍弟書,知過嶺修謁,重蒙嘉惠,感謝感謝。

”休謁,◆谓休假谒见。

○《隶释·汉仙人唐公房碑》:“是時府在西成,去家七百餘里,休謁往徠,轉景即至,闔郡驚焉,白之府君,從爲御吏。

”○《汉书·杨敞传》:“其疾病、休謁、洗沐,皆以法令從事。

”○《太平御览》卷六三四引《汉书》“高祖常告歸之田”李斐注:“告,請也,言請休謁也。

”幸謁(幸谒),◆猶干謁,干求。

○《南史‧循吏傳序》:“播茲寬簡,雖所未暇,而黜己屏欲,以儉御身,左右無幸謁之私,閨房無文綺之飾。

”謝謁(谢谒),◆進見拜謝。

○《魏書‧元順傳》:“時領軍[元叉]威勢尤盛,凡有遷授,莫不造門謝謁。

”○[宋][岑象求]《吉凶影響錄》:“後有[元]長史名[濬之]來謝謁,即其黿也。

”鄉謁(乡谒),◆謂回鄉拜見父老長輩。

○[南朝][梁][沈約]《卻東西門行》:“脩服悵邊羈,瞻途眇鄉謁。

”險謁(险谒),◆不正當的請托。

語出《詩‧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

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

”○[孔穎達]疏:“無險詖不正私請用其親戚之心。

”○《後漢書‧皇后紀序》:“閨房肅雍,險謁不行也。

”○[李賢]注:“謁,請也。

言能輔佐君子,和順恭敬,不行私謁。

”○《晉書‧庾亮傳論》:“靡不憑藉寵私,階緣險謁。

”投謁(投谒),◆投遞名帖求見。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侮謔》:“﹝[范液]﹞曾為詩曰:‘舉意三江竭,興心四海枯。

南游[李邕]死,北望[守珪]殂。

’[液]欲投謁二公,皆會其淪躓,故云。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微詞‧神童》:“[趙司寇]乃[費閣老]同年,每投謁,書‘年晚生’。

”通謁(通谒),◆通報請求謁見。

○《後漢書‧方術傳上‧李南》:“[和帝][永元]中,太守[馬棱]坐盜賊事被徵,當詣廷尉,吏民不寧,[南]特通謁賀。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遣親官一人,馳往見[貫],至則通謁拜賀于庭。

”○[清][唐甄]《潛書‧名稱》:“通謁於長者……雖非貴,則於名之上,稱曰晚。

”庭謁(庭谒),◆庭參。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續史》:“[王忠肅]提督[遼東]軍務,總兵以下庭謁。

”○《明史‧張永明傳》:“故事,京官考滿,自翰林外皆報名都察院,修庭謁禮。

”參見“庭參”。

肅謁(肃谒),◆恭敬地謁見。

○[明][沈德符]《野獲編‧督撫‧提督軍務》:“當督撫到任之初,兜鍪執仗,叩首而出,繼易冠帶肅謁,乃加禮貌焉。

”素謁(素谒),◆謂貧素有德者之言。

○《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

”○[李善]注:“素謁,貧素之謁也。

”○[唐][溫庭筠]《上蔣侍郎啟》之一:“遂揚南紀之清源,謹效東皋之素謁。

”私謁(私谒),◆因私事而干謁請托。

○《詩‧周南‧卷耳序》:“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

”○[毛]傳:“謁,請也。

”○《史記‧張丞相列傳》:“[嘉]([申屠嘉])為人廉直,門不受私謁。

”○[晉][潘岳]《九品儀》:“庶公道大行,而私謁息矣。

”亦謂私下造訪。

○[清][昭槤]《嘯亭雜錄‧禁抑宗藩》:“上習知其弊,即位後,禁抑宗藩,不許交通外吏,除歲時朝見外,不許私謁邸第。

”書謁(书谒),◆名帖;書寫名帖。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高祖]﹞以[奮]為中涓,受書謁,徙其家[長安]中[戚里],以姊為美人故也。

”○《後漢書‧劉盆子傳》:“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筆書謁欲賀,其餘不知書者起請之。

”受謁,◆接受禀告者的书刺。

○汉贾谊《新书·等齐》:“郎中、謁者受謁取告,以官皇帝之法予之。

”○《魏书·公孙表传》:“玄使其屬趙客子對曰:‘天子以六合爲家,孰非王庭?是以敢請入國,然後受謁。

”○明黄佐《泰泉乡礼·乡约》:“尊者受謁,不報。

”十謁朱門九不開(十谒朱门九不开),◆謂豪門皆為富不仁,上門求助多遭拒絕。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摺:“則去那娘親上分付明白,則要你一言說透千年事,俺也不怕十謁朱門九不開。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三摺:“又不會巧言令色,況兼今日十謁朱門九不開。

”○[元][無名氏]《小張屠》第三摺:“由你香焚滿斗香,財挑萬斗財,是家還舍沿離寨。

這早晚十謁朱門九不開。

”省謁(省谒),◆省視;探望。

○《後漢書‧袁閎傳》:“﹝[袁閎]﹞父[賀],為[彭城]相。

○[閎]往省謁,變名姓,徒行無旅。

”上謁(上谒),◆謂通名進見尊長。

○《史記‧李斯列傳》:“[趙高]待[二世]方燕樂,婦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閒,可奏事。

’丞相至宮門上謁,如此者三。

”○《漢書‧陳餘傳》:“[陳涉]起[蘄]至[陳],[耳]、[餘]上謁[涉]。

”○[顏師古]注:“上其謁而見也,上謁,若今之通名。

”○[清][包世臣]《中衢一勺‧袁浦問答》:“言未竟,河帥上謁,[世臣]避席。

”入謁(入谒),◆進見,請見。

一般用於臣對君、下對上、幼對長。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

○[酈生]至,入謁。

”○《新唐書‧王師範傳》:“﹝[王師範]﹞以[青州]父母所籍,每縣令至,具威儀入謁。

”趨謁(趋谒),◆前往進見。

○《漢書‧昌邑王劉髆傳》:“衣短衣大褲,冠惠文冠,佩玉環,簪筆持牘趨謁。

”◆补证条目■前往进见,拜见。

○《鼓掌绝尘》第四回:“倘蒙天意成全,能彀與杜公子一見,他是個伶俐書,點頭知尾,自能觸悟,决然乘機趨謁。

那時節,兩下裡便也得個清白。

”○《玉娇梨》第十六回:“前承老先生光顧,即欲趨謁,奈兩日有事于撫臺,昨又爲縣君招飲,日奔走于車馬之間,是以候遲,萬望勿罪。

”求謁(求谒),◆1.請求謁見。

○《後漢書‧郭丹傳》:“﹝[丹]﹞敝衣閒行,涉歷險阻,求謁[更始]妻子,奉還節傳,因歸鄉里。

”◆2.猶求乞。

○[明]《殺狗記‧歸家被逐》:“[孫榮]在窯中身上無衣,口中無食,大雪紛紛,免不得街上求謁。

”親謁(亲谒),◆1.親近干謁。

○《晏子春秋‧問上二六》:“故令諸子無外親謁。

”○[吳則虞]集釋引[孫星衍]曰:“不令外人親近干謁也。

”◆2.古禮。

謂帝王親自謁陵。

○《宋史‧禮志二六》:“駕還,復行親謁之禮,帝素服乘馬至[永安縣],齋于行宮,夜漏未盡二鼓,詣三陵及[元德太后]、[明德皇后]陵奠獻。

”慶謁(庆谒),◆拜賀謁見。

○《新唐書‧后妃傳下‧貞獻蕭太后》:“帝([文宗])每五日問安及歲時慶謁,率由複道至[南內]。

”請謁(请谒),◆1.請求;干求。

○《左傳‧隱公十一年》:“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和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

”○[杜預]注:“謁,告也。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一》:“請謁無所行,貨賂無所用,民志定矣。

”○《晉書‧慕容熙載記》:“二[苻]並美而艷……請謁必從,刑賞大政無不由之。

”○[清][龔自珍]《論私》:“朝大夫有受朋友之請謁,翌晨,訐其友於朝,獲直聲者,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謂大公無私也已。

”◆2.請求謁告。

○《列子‧力命》:“在家熙然有棄朕之心,在朝諤然有敖朕之色;請謁不相及,遨遊不同行。

”○《史記‧張儀列傳》:“[犀首]乃謂[義渠]君曰:‘道遠不得復過,請謁事情。

’”[司馬貞]索隱:“謂欲以[秦]之緩急告語之也。

”啟謁(启谒),◆奏請。

○《魏書‧尒朱仲遠傳》:“[尒朱榮]兵威稍盛,諸有啟謁,率多見從。

”女謁(女谒),◆1.謂通過宮中嬖寵的女子干求請托。

○《韓非子‧詭使》:“近習女謁並行,百官主爵遷人,用事者過矣。

”○[漢][劉向]《說苑‧政理》:“後宮不荒,女謁不聽。

”○[唐][王維]《故大德凈覺禪師碑銘》序:“[中宗]之時,後宮用事,女謁寖盛,主柄潛移。

”◆2.泛指通過有權勢的婦女干求請托。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紹興三年十二月》:“[福建]提鹽[李承邁]本假女謁,交通權臣……伏望併賜罷黜。

”○《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贓吏[呂應問]、[韓禧]皆滿數萬,[頤浩]既受女謁,遂令移獄。

”參見“婦謁”。

3.指女寵。

○[明][李東陽]《孝宗皇帝輓歌詞》:“內廷無女謁,外囿絕禽荒。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三朝要典》:“夫女謁致病,至醜也;諒闇之中,色蠱致死,大逆也。

”內謁者(内谒者),◆宮官名。

掌內外傳旨通報之事。

多由宦官擔任。

○《漢書‧宣帝紀》:“內謁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獄,[吉]拒閉,使者不得入。

”○《醒世恒言‧隋煬帝逸游召譴》:“﹝帝﹞顧內謁者曰:‘古人言秀色若可飧,如[絳仙]真可療饑矣。

’”內謁(内谒),◆通報姓名。

○《漢書‧翟義傳》:“須臾[義]至,內謁徑入。

”○[顏師古]注:“內謁,猶今之通名也。

”旅謁(旅谒),◆眾人一同謁見。

○《逸周書‧大匡》“東隅之侯,咸賜於王,王乃旅之”[晉][孔晁]注:“旅謁各使,陳其政事也。

”○[宋][葉適]《朝議大夫王公墓志銘》:“[錢公]既相,用常法敘進,公亦用常禮旅謁而已,無所請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嶺南論囚》:“初[沈司馬]為吏部選人,每旅謁,[新鄭]從稠人中揖入火房與之談。

”禮謁(礼谒),◆以禮謁見。

○《後漢書‧陳忠傳》:“時帝數遣黃門常侍及中使[伯榮]往來[甘陵],而[伯榮]負寵驕蹇,所經郡國莫不迎為禮謁。

”○[唐][賈島]《寄毗陵徹公》詩:“已有南遊約,誰言禮謁難。

”○《舊唐書‧方伎傳‧神秀》:“時王公士庶,競來禮謁。

”裏謁(里谒),◆謂通過宮中嬖寵的女子干求請托。

款謁(款谒),◆叩見;拜謁。

○《北史‧傅豎眼傳》:“遠近雜夷相率款謁,仰其德化,思為[魏]人矣。

”○《宋史‧禮志二》:“於是降禮,以十一月十七日款謁南郊。

”進謁(进谒),◆猶進見,拜見。

○《北史‧齊文宣帝紀》:“旦,[高隆之]進謁曰:‘用此何為?’”○《舊唐書‧李從晦傳》:“[楊收]方布衣,進謁,[從誨]一見如雅識。

”○[瞿秋白]《赤都心史》二八:“他是一個[托爾斯泰]派,此來也是特為趁車進謁[托氏]遺澤的。

”交謁(交谒),◆請托。

○[宋][蘇轍]《論御試策題札》之一:“嚴重祿之法,禁交謁之私。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王之渙》:“恥困場屋,遂交謁名公。

”環謁(环谒),◆四處求見。

○[宋][王安石]《傷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候謁(候谒),◆等候謁見。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一:“[余儔]……吾鄉詩人也。

○[章泉先生]雅愛之,作書,使袖訪[韓仲止],及門,候謁甚久。

”◆补证条目■等候谒见。

○唐孟郊《寄陕府邓给事》诗:“候謁隨芳語,鏗詞芬蜀牋。

”過謁(过谒),◆順道往訪;前往謁見。

○《後漢書‧梁冀傳》:“[南郡]太守[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過謁[不疑]。

”○《資治通鑒‧漢桓帝元嘉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言過其門,因而謁之,禮不專也。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二‧步出夏門行》:“過謁王父母,乃在[太山]隅。

”公謁(公谒),◆在公眾之前謁見。

○《後漢書‧种拂傳》:“時[南陽]郡吏好因休沐,游戲市裏,為百姓所患。

○[拂]出逢之,必下車公謁,以愧其心。

”告謁(告谒),◆1.求見;拜謁。

○[唐][無名氏]《靈應傳》:“﹝二青衣﹞長跪於前曰:‘[九娘子]自郊墅特來告謁,故先使下執事致命於明公。

’”◆2.請托,求告。

○[宋][蘇洵]《上皇帝書》:“今法不可以相往來,意將以杜其告謁之私也。

”○[明]《殺狗記‧雪中救兄》:“如今天色已晚,告謁也不濟事了,且回窯去,等明日風止雪晴,再出來求告罷。

”干謁(干谒),◆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北史‧酈道元傳》:“﹝弟[道約]﹞好以榮利干謁,乞丐不已。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干謁。

”○[宋][歐陽修]《論舉館閣札子》:“士子奔競者多,至有偷竊他人文字干謁權貴,以求薦舉。

”○[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神女》:“雖屬大僚通家,而未嘗有所干謁。

”○[朱執信]《<德國社會革命家小傳>序言》:“三十年來,社會革命家時有干謁卿相與堅相結納者,是非誠與之,其策略有不得不然者。

”婦謁(妇谒),◆謂通過宮廷寵信的女子干求請托。

○《荀子‧大略》:“[湯]旱而禱曰:‘……宮室榮與?婦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楊倞]注:“謁,謂也。

婦謁盛,謂婦言是用也。

”○《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漢][何休]注:“君親之南郊,以六事謝過自責曰:‘政不一與?民失職與?宮室榮與?婦謁盛與?苞苴行與?讒夫倡與?’”伏謁(伏谒),◆謁見尊者,伏地通姓名。

○《史記‧佞倖列傳》:“[江都王]望見,以為天子,辟從者,伏謁道傍。

○[嫣]驅不見。

”○[唐][韋瓘]《周秦行記》:“太后曰:‘此是[唐]朝[太真妃子]。

’予即伏謁,拜如臣禮。

”○[明][唐順之]《陳封君六十壽序》:“閭巷之人曩與等夷者,莫不奔走伏謁,喘汗不暇。

”○[清][唐孫華]《國學進士題名碑》詩:“一官憔悴老墨綬,伏謁大府遭叱呵。

”奉謁(奉谒),◆拜見。

○《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陟]明旦大從車騎奉謁造[壹]。

”○[唐][裴鉶]《傳奇‧宁茵》:“俄又聞人叩關曰:‘[南山][斑寅]將軍奉謁。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今午到關奉謁,乞少候。

”○[蘇曼殊]《天涯紅淚記》第一章:“生以母氏同來,因約老人以明日再行奉謁。

”訪謁(访谒),◆訪問請見。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摺:“主公乃[漢]之宗親,爭奈兵微將寡,喒且按兵自守,訪謁賢俊,廣結英豪,久後還有輔佐主公的人物出來哩。

”○[清][戴名世]《<天籟集>序》:“余詣其家,殷勤訪謁,欲得而為雕刻流傳之。

”○[柔石]《二月》三:“她含淚的兩眼,仔細地向她看了一看,到此,她已不能拒絕這一位非親非戚的男子的訪謁了。

”頂謁(顶谒),◆頂禮謁見。

○[唐][白居易]《與濟法師書》:“昨者頂謁時,不以愚蒙,言及佛法,或未了者,許重討論。

”典謁(典谒),◆1.掌管賓客請見的傳達和接待事務。

○《禮記‧曲禮下》:“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

”○[孔穎達]疏:“謁,請也。

士之子,年數長,則言能主賓客告請之事;幼,則言未能也。

”○[明][梅鼎祚]《崑侖奴》第一摺:“這幾日病起入朝,方纔歸府。

牙門官,有客見訪,好生典謁。

”◆2.掌管賓客請見事務的小官。

○《韓非子‧亡徵》:“后妻賤而婢妾貴,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輕而典謁重,如此則內外乖,內外乖者,可亡也。

”○[陳奇猷]集釋引[太田方]曰:“典謁,主賓客請謁之事者。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敘不遇》:“[劉魯風],[江西]投謁所知,頗為典謁所沮。

”○[清][趙翼]《郡城菊事甚盛》詩:“到門不復煩典謁,直入嚇煞雙鬟鴉。

”道謁(道谒),◆途中拜見。

○[宋][謝翱]《邸吏謁故主曲》:“夢見隨俘上江邸,道謁淒涼唯故吏。

”○[元][熊禾]《考亭書院記》:“乙巳,侯同知[南劍郡]事,道謁祠下。

”大謁者(大谒者),◆官名。

○[秦]置謁者,掌賓贊受事,秩六百石,員十人;其長名謁者僕射,比千石。

○[漢]因之。

謁者僕射亦稱大謁者。

○《史記‧荊燕世家》:“[田生]如[長安],不見[澤],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呂后]所幸大謁者[張卿]。

”答謁(答谒),◆回訪。

○[清][吳敏樹]《與楊性農書》:“一投刺焉,其可也。

至再不遇,不俟其答謁,而終往造焉,則何怪他人之譏議也。

”刺謁(刺谒),◆投名刺以求見。

○《南史‧劉繪傳》:“出為[南康]相,郡人有姓[賴],所居名[穢里],刺謁[繪],[繪]戲嘲曰:‘君有何穢,而居穢里?’”[唐][薛調]《無雙傳》:“由是乃刺謁,以從侄禮見[遂中],具道本末,願納厚價以贖[採蘋]。

”○[宋][林逋]《送馬程知江州德安》詩:“到日何人先刺謁,二[林]開士在琴堂。

”辭謁(辞谒),◆因辭別而謁見,拜別。

○《後漢書‧郭伋傳》:“後[潁川]盜賊群起,九年,徵拜[潁川]太守。

召見辭謁。

”○[李賢]注:“因辭而謁見也。

”出謁(出谒),◆外出拜見。

○《漢書‧韓延壽傳》:“今旦明府早駕,久駐未出,騎吏父來自府門,不敢入。

騎吏聞之,趨走出謁,適會明府登車。

”○《南齊書‧劉悛傳》:“[蠻王][田僮]在山中,年垂百餘歲,[南譙王][義宣]為[荊州],[僮]出謁,至是又出謁[悛]。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八:“[韓參政][億]、[李參政][若谷],未第時皆貧,同赴試京師,共有一席一氈,乃割分之。

每出謁,更為僕。

”朝謁(朝谒),◆1.謂參見尊者。

○[漢][劉向]《列女傳‧魯之母師》:“大夫美之,言於[穆公],賜母尊號曰‘母師’。

使朝謁夫人,夫人諸姬皆師之。

”○《後漢書‧法雄傳》:“明年,[伯路]復與[平原][劉文河]等三百餘人稱使者,攻[厭次]城,殺長吏,轉入[高唐],燒官寺,出繫囚,渠帥皆稱將軍,共朝謁[伯路]。

”○[楊尚武]《追匪記》:“這副扛架不知是多少年以前被餓死的人留下的:也許是生意人,也許是往[拉薩]朝謁的[藏]民。

”◆2.入朝覲見。

○《後漢書‧東夷傳‧三韓》:“[光武]封[蘇馬諟]為[漢廉斯邑君],使屬[樂浪郡],四時朝謁。

”○[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一:“[趙參政]自[延安]還,因事被劾於尚書省,久不許見。

時公([武惠])已復密使,三抗疏力雪之,方許朝謁,士論歎伏。

”○[明][沈德符]《野獲編‧列朝二‧工匠見知》:“按[奉天]等三殿并[奉天門]災,在[嘉靖]三十六年四月。

時上迫欲先成門工,以便朝謁。

”參謁(参谒),◆晉見上級或所尊敬的人;瞻仰尊敬的人的遺容、陵墓等。

○《北史‧韋藝傳》:“[藝]容貌瑰偉,每夷狄參謁,必整儀衛,盛服以見之。

”○[唐][韓愈]《與大顛師書》:“緣昨到來,未獲參謁。

儻能暫垂見過,實為多幸。

”○《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只見舊時一班直廳的軍壯,預先領了鈞旨,都來參謁。

”○[冰心]《南歸》:“在那幾天內,除了每天清晨,一家子從寓所走到殯儀館參謁母親的遺容之外,我們都不出門。

”賓謁(宾谒),◆謂以敬賓之禮謁見。

○[宋][洪適]《賀林尚書啟》:“望峻官儀,上星辰而聽履;私無賓謁,指風月以飛談。

”○[宋][張孝祥]《江州林知府啟》:“半生慕義,未遑賓謁之修;支郡承流,遂有善鄰之托。

”報謁(报谒),◆1.謂報祭天地祖宗。

○[南朝][宋][謝莊]《舞馬賦》:“茂實冠於[胥][庭],鴻名邁於[勛][發],業底於告成,道臻乎報謁。

”◆2.回拜;回訪。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大老居鄉之體》:“[嘉禾]兵使[劉庚],其同年也,首來相訪。

﹝[沈繼山]﹞輒葛巾芒履以出,自云引疾不出門,送至中庭而止,又不報謁。

○[劉]大怒詬罵,欲起大獄羅織之。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時方報謁臬長,不持一錢。

”版謁(版谒),◆持名帖進見。

○《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張先生]所謂上不事天子,下不友諸侯者也。

此豈版謁所可光飾哉!”班謁(班谒),◆列班謁見。

○[宋][秦觀]《代答范相公堯夫啟》:“念班謁以無由,第承風而竊忭。

”○[宋][洪邁]《夷堅甲志‧陳茂林夢》:“[福州][長樂]士人[陳茂林],夢至大殿下與數十人班謁。

”拜謁(拜谒),◆1.拜見。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盎]告歸,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車拜謁,丞相從車上謝[袁盎]。

”○[宋][何薳]《春渚紀聞‧熙陵獎拔郭贄》:“[太宗]命召至,[郭]不敢隱,即前拜謁。

”○《三國演義》第三八回:“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

”昆劇《墻頭馬上》第八場:“啟稟老爺,眾位門生老爺,前來拜謁座師。

”◆2.禮拜;瞻仰。

○《舊五代史‧梁書‧趙犨傳》:“又請為[太祖]立生祠於[陳州],朝夕拜謁。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三忠祠》:“我來再拜謁,弔古情徬徨。

”○[冰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周總理》:“總理問我:‘去過[延安]沒有?’我說:‘還沒有呢,我真想在我還能走動的時候,去拜謁一次。

’”◆补证条目■瞻仰;礼拜。

○《隶释·汉史晨饗孔庙后碑》:“建寧元年四月十一日戊子到官,乃以令日拜謁孔子,望見闕觀,式路虔跽。

”○又《汉鲁相史晨祀孔庙奏铭》:“臣以建寧元年到官,行秋饗,飲酒畔宫,畢,復禮孔子宅,拜謁神坐,仰瞻榱桷,俯視几筵,靈所馮依,肅肅猶存。

  • 记载
黄色片久久 2023-03-19 11:21:05

走謁(走谒),◆前往拜見。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謁諸姑曰:‘長叔姒生男。

’”○《唐史通俗演義》第三回:“[隰城]尉[房玄齡],走謁軍門,[世民]一見如故。

”周謁(周谒),◆遍訪。

○[唐][沈佺期]《<峽山寺賦>序》:“予投棄南裔,承恩北歸,結纜山隅,周謁精舍,為之賦焉。

”中謁者(中谒者),◆[漢]官名。

為國君掌傳達。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沛公]立為[漢王],拜[嬰]為郎中,從入[漢中],十月,拜為中謁者。

”展謁(展谒),◆敬詞。

猶拜見,拜謁。

○[宋][蘇軾]《賀正啟》:“某官守所繫,展謁無階。

”○[清][方文]《荊溪道中偕周穎侯》詩:“到城先展謁,賢祖[孝侯]祠。

”○[清][曾國藩]《祭韓公祠文》:“[國藩]履任之日,敬謹展謁。

”造謁(造谒),◆1.拜訪進見。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二》:“同郡[陳仲舉]名重當時,鄉里後進莫不造謁,[邵]獨不詣。

”○《舊唐書‧陸元方傳》:“[太平公主]時既用事,同時宰相[蕭至忠]、[岑羲]及[湜]等咸傾附之,唯[象先]孤立,未嘗造謁。

”○[清][周亮工]《書影》卷三:“海內人士,踵門造謁,[仲言]每一晉接,歷久不忘。

”◆2.參拜。

○[明][李東陽]《<闕里志>凡例》:“歷代賢臣名士造謁林廟,碑記、祭告、題詠之作,皆所以表尊崇、識修建、紀遊歷。

”贊謁(赞谒),◆謂古代謁見帝王及上級官員時贊唱禮儀,引導進見。

○《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天禧元年》:“[太祖]、[太宗]朝,閤門祗候不過三五員,宣導贊謁而已。

”游謁(游谒),◆四處干謁。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一:“﹝[陳亞]﹞因朗吟曰:‘布袍袖裏懷漫刺,到處遷延胡索人。

’此可贈游謁窮措大。

”○[清][褚人穫]《堅瓠十集‧大葫蘆種》:“《宋稗類鈔》載相士[黃生]見[黃山谷],求數字薦揚,為游謁之資。

”迎謁(迎谒),◆迎接謁見。

○《史記‧陳丞相世家》:“[信]聞天子以好出游,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十:“[紹聖]、[元符]間,有[馬從一]者,監[南京]排岸司。

適漕使至,隨眾迎謁。

”○《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楚王]﹞欲得[息媯],假以巡方為名,來至[息國]。

○[息侯]迎謁道左,極其恭敬。

”引謁(引谒),◆引導拜謁。

○《舊唐書‧韓思復傳》:“[佽]既至[桂],吏以常所為官者數百人引謁。

”謁者(谒者),◆1.官名。

始置於[春秋]、[戰國]時,[秦][漢]因之。

掌賓贊受事,即為天子傳達。

○[南朝][梁]置謁者臺,掌朝覲賓饗及奉詔出使。

○[陳]及[隋]皆因之。

○[唐]改為通事舍人。

2.官名。

○[東漢]大長秋屬官,有中宮謁者二人,主報中章。

○[後魏]、[北齊]有中謁者僕射,[隋][唐]改稱內謁者,概以宦官充任。

○[宋]以後廢。

3.官名。

使者的別稱。

○[漢哀帝]置河堤謁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吏。

◆4.古時亦用以泛指傳達、通報的奴僕。

○《文物》1976年第10期:“簡五:謁者二人。

簡文所說的謁者,不是職官的專名,是泛指一般傳達、通報的奴僕。

據[鳳凰山]其他墓葬遣策的記載,謁者的身份為‘大奴’。

”◆5.星名。

○《晉書‧天文志上》:“左執法東北一星曰謁者,主贊賓客也。

”謁雨(谒雨),◆祈雨。

○[宋][劉攽]《畫龍》詩:“南入謁雨爭圖龍,畫師放筆為老雄。

”謁言(谒言),◆1.進諫。

○《陳書‧宣帝紀》:“舉善從諫,在上之明規;進賢謁言,為臣之令範。

”◆2.謁見而有所請求的話。

謁選(谒选),◆官吏赴吏部應選。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四》:“壬子年秋,余謁選至京。

”○[清][戴名世]《<洪昆霞制義>序》:“吾友[洪君][崑霞],以諸生高等,貢於太學,遂不就有司之試而謁選以去。

”○[清][譚嗣同]《先仲兄行述》:“初欲上京師謁選,因乏資,折而至[臺灣]。

”謁謝(谒谢),◆1.進見謝罪。

○[前蜀][朱希濟]《妖妄傳‧素娥》:“宴罷,有告[仁傑]者。

明日謁謝[三思]曰:‘某昨日宿疾暴作,不果應召。

’”◆2.晉見道謝。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及揭牓,見[東坡]姓名,始謂[聖俞]曰:‘此郎必有所據,更恨吾輩不能記耳。

’及謁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

’乃與[聖俞]語合。

”○[清][姚瑩]《復薦青一兄書》:“比有勸往謁謝者而不敢,蓋某公尊貴,義在國家,不容私謝也。

”謁問(谒问),◆1.求托之言。

○[漢][劉向]《說苑‧談叢》:“謁問析辭勿應,怪言虛說忽稱。

”◆2.晉見問候。

○[唐][孟棨]《本事詩‧怨憤》:“宰相[李適之]疏直坦夷,時譽甚美。

○[李林甫]惡之,排誣罷免。

朝客來,雖知無罪,謁問甚稀。

”○[明][海瑞]《驛傳議‧上策》:“責下禮貌據典制,無今日謁問送迎、多方求備。

”謁文(谒文),◆文體的一種,類似祭文。

○《後漢書‧文苑傳下‧張超》:“﹝[張超]﹞著賦、頌、碑文、薦、檄、牋、書、謁文、嘲,凡十九篇。

”○[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中》:“祭文之不韻者,別流為筆,其類於祭文而以筆行之,如祝文、祈文、謁文之屬,皆起流俗,以其來已舊,或經名手,遂亦流傳。

祝文今尚盛行,祈謁則不多見。

”謁託(谒托),◆投見求托。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摺:“賢弟受窘,你肯謁託一兩個朋友呵,必有濟惠,得些盤費,進取功名,可不好那!”謁索(谒索),◆1.求借。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黃晞],[閩]人,好讀書。

客遊京師,數十年不歸。

家貧,謁索以為生。

”◆2.探望,訪問。

○《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不如贖幾件衣裳,買兩箇盒子,送去[孫押司]家裏,到京謁索他則箇。

”謁聖(谒圣),◆拜謁[孔]聖。

○[清][沈曰霖]《晉人麈‧异聞‧仆碑遭壓》:“吾邑紳士,凡在朔望,莫不入學謁聖。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還有那外府荒僻山縣,冒名小考的,并謁聖、簪花、謁師,都一切冒頂了。

”○[丁玲]《母親》三:“一起一落的磕着頭,算是謁聖。

”謁舍(谒舍),◆客舍。

○《漢書‧食貨志下》:“工匠醫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販賈人坐肆列里區謁舍。

”○[顏師古]注引[如淳]曰:“謁舍,今之客舍也。

”○《後漢書‧獨行傳‧陸續》:“使者問諸謁舍,[續]母果來,於是陰嘉之,上書說[續]行狀。

”○《宣和畫譜‧李成》:“[成]迺見前之所畫,張於謁舍中。

”謁泉(谒泉),◆山名。

在[山西省][文水縣]西南,[汾陽縣]北。

山有石室,傳為[卜子夏]退隱處。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文水》:“[文水]又南逕縣右,會[隱泉]口,水出[謁泉山]之上頂。

”謁請(谒请),◆拜謁告求。

○《列子‧仲尼》:“而與[南郭子]連牆二十年,不相謁請;相遇於道,目若不相見者。

”○《後漢書‧王扶傳》:“國相[張宗]謁請,不應,欲強致之,遂杖策歸鄉里。

”○[宋][梅堯臣]《依韻和永叔勸飲酒莫吟詩雜言》:“王公謁請眾去早,既衰愈懶身到遲。

”謁廟(谒庙),◆古時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於祖廟,稱“謁廟”。

○《後漢書‧輿服志下》:“皇后謁廟服,紺上皁下。

”○《宋史‧禮志十一》:“自[漢文帝]以來,皆即位而謁廟。

”參見“告廟”。

謁陵(谒陵),◆拜謁陵墓。

○《東觀漢記‧樂成王萇傳》:“[樂成王]居諒闇,衰服在身,彈棋為戲,不肯謁陵。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觀[伯始]謁陵之章,足見其典文之美焉。

”○[郭沫若]《南京印象》八:“襯衫已經濕透了,謁陵既畢,我想是可以解衣的時候了。

”謁款(谒款),◆虔誠拜謁。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故聖王弗替,而修禮地祇,謁款天神,勒功[中嶽],以彰至尊。

”○[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款,誠也。

謁告之報誠也。

”○[宋][汪藻]《皇子賀北郊禮成第三表》:“謁款郊畤,修明國章。

”謁敬(谒敬),◆晉謁致敬。

○《後漢書‧馬援傳》:“牧守謁敬,同之將軍。

”謁禁(谒禁),◆禁止接見請托者之條令。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二:“[皇祐]、[嘉祐]中,未有謁禁,士人多馳騖請託,而法官尤甚。

”○[宋][趙昇]《朝野類要‧雜制》:“百司門首謁禁者,不許接客也。

若大理寺官,則又加禁謁及亦不許出謁也。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禁謁》:“按此條似謁禁、禁謁有別。

謁禁者,人來謁見則有禁。

禁謁者,禁其謁人也。

今京官官都察院,輒署門曰:‘文武官員,私宅免見。

’似謁禁之遺制。

”謁薦(谒荐),◆參謁上供。

○[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序:“宜以謁薦郊廟,和協律呂,煙霏霧集,不可勝紀。

”謁見(谒见),◆通名刺進見。

後泛指進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

”○[唐][韓愈]《順宗實錄二》:“故事,丞相方食,百寮無敢謁見者。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二一:“﹝[彭家珍]﹞裝着[良弼]的一個好友前去謁見。

”謁假(谒假),◆請假。

○[宋][沈括]《夢溪筆談‧神奇》:“謁假入京,詣尚書省獻之。

”○[元][歐陽玄]《焚黃祝版》:“昔者謁假來歸,告墓之典始克成禮。

”謁疾(谒疾),◆請病假。

○[宋][葉適]《翰林醫痊王君墓志銘》:“[王炎]宣撫[四川],辟君,君意有不樂,謁疾竟去。

”謁急(谒急),◆告急。

○《戰國策‧韓策三》:“[趙][魏]攻[華陽],[韓]謁急於[秦]。

”○[鮑彪]注:“以急告也。

”○《新唐書‧狄仁杰傳》:“時太學生謁急,后亦報可。

”謁環(谒环),◆請求玉環。

事見《左傳‧昭公十六年》:[晉][韓起]有一副玉環中的一隻,另一隻在[鄭國]的商人手裡。

○[韓起]趁聘問時向[鄭伯]請求。

○[子產]不給,說:“夫大國之人令於小國,而皆獲其求,將何以給之?一共一否,為罪滋大。

大國之求,無禮以斥之,何饜之有?吾且為鄙邑,則失位矣。

”後作為典故,指大國對小國的無理要求。

○《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十三年》:“時[金]人來取[趙彬]輩三十人家屬,詔歸之。

○[皓]曰:‘昔[韓起]謁環於[鄭],[鄭]小國也,能引誼不與。

’”謁候(谒候),◆恭迎問候。

○《後漢書‧趙咨傳》:“之官,道經[滎陽],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咨]不為留。

”謁後塵(谒后尘),◆謂投見與追隨。

○[唐][牛僧孺]《席上贈劉夢得》詩:“莫嫌恃酒輕言語,曾把文章謁後塵。

”謁過(谒过),◆揭發罪過。

○《韓非子‧八經》:“伍、官、連、縣而鄰,謁過賞,失過誅。

”謁歸(谒归),◆告假歸里。

○《史記‧春申君列傳》:“[李園]求事[春申君]為舍人,已而謁歸,故失期。

”○《後漢書‧劉隆傳》:“及壯,學於[長安],[更始]拜為騎都尉。

謁歸,迎妻子置[洛陽]。

”○[李賢]注:“謁,請也,謂請假歸也。

”○《新唐書‧苗晉卿傳》:“嘗入計,謁歸[壺關]。

”謁告(谒告),◆請假。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三》:“[沆]乃謁告,[攜]即時替[沆]官。

”○《宋史‧常楙傳》:“與廟堂議事不合,以疾竭告。

”○[明][歸有光]《戴素庵先生壽序》:“會予以貢入太學,而先生猶為弟子員。

又數年,乃與吾父同謁告而歸也。

”謁干(谒干),◆晉謁而有所求。

○[明][楊柔勝]《玉環記‧皋謁延賞》:“不意[龍門]空點額,謁干父執到[西川]。

”謁府(谒府),◆晉謁官府。

○[漢][應劭]《風俗通‧過譽‧江夏太守河內趙仲讓》:“其日入舍,乃謁府,數日無故便去。

”○《後漢書‧儒林傳下‧周澤》:“﹝光祿勳[孫堪]﹞嘗為縣令,謁府,趨步遲緩。

”謁刺(谒刺),◆拜見用的名片。

○[漢][應劭]《風俗通‧愆禮‧公車徵士豫章徐孺子》:“[孺子]無有謁刺,事訖便去。

”○[王利器]校注引《資治通鑒》卷五四注:“謁猶刺也。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初入謁,[潞公]方坐廳事,閱謁刺,置案上,不問。

”○[宋][洪邁]《容齋三筆‧高子允謁刺》:“[王順伯]藏昔賢墨帖至多,其一曰[高子允]諸公謁刺,凡十六人。

”謁辭(谒辞),◆1.蒞任前晉謁辭行。

○《東觀漢記‧丁鴻傳》:“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辭,求通待報。

”○[漢][應劭]《風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予為[蕭]令,周旋謁辭故司空[宣伯應]。

”○《後漢書‧梁冀傳》:“[宮]內外兼寵,威權大震,刺史、二千石皆謁辭之。

”◆2.晉謁之辭。

○[清][史震林]《西青散記》卷一:“至門,[松石]先入,通謁辭,出揖,乃登堂。

”◆3.請為文辭。

○[元][黃溍]《福州路總管追封天水郡侯謚景惠趙公墓志銘》:“尚其嗣人,克圖不朽,馳書謁辭,式告永久。

”謁拜(谒拜),◆謁見禮拜。

○[漢][應劭]《風俗通‧正失‧葉令祠》:“牧守班祿,皆先謁拜,吏民祈禱,無不如意,若有違犯,立得禍。

”脩謁(脩謁),◆猶晉謁,拜見。

○《三國志‧陳武傳》:“[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

○[孫策]在[壽春],[武]往脩謁。

”○[元][麻革]《游龍山記》:“今年夏,因赴試[武川],歸道[渾水],脩謁于[玉峰先生][魏公]。

”○[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三》:“[陸相扆]有士子脩謁,命酌,辭以不飲。

”修謁(修谒),◆進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

○《周書‧柳霞傳》:“[梁][西昌侯][深藻]鎮[雍州],[霞]時年十二,以民禮修謁,風儀端肅,進止詳雅。

”○[唐][薛用弱]《集异記‧茅安道》:“二子徑往修謁,意者脫為[晉公]不禮,即當遁形而去。

”○[清][惲敬]《答伊揚州書》:“前月得舍弟書,知過嶺修謁,重蒙嘉惠,感謝感謝。

”休謁,◆谓休假谒见。

○《隶释·汉仙人唐公房碑》:“是時府在西成,去家七百餘里,休謁往徠,轉景即至,闔郡驚焉,白之府君,從爲御吏。

”○《汉书·杨敞传》:“其疾病、休謁、洗沐,皆以法令從事。

”○《太平御览》卷六三四引《汉书》“高祖常告歸之田”李斐注:“告,請也,言請休謁也。

”幸謁(幸谒),◆猶干謁,干求。

○《南史‧循吏傳序》:“播茲寬簡,雖所未暇,而黜己屏欲,以儉御身,左右無幸謁之私,閨房無文綺之飾。

”謝謁(谢谒),◆進見拜謝。

○《魏書‧元順傳》:“時領軍[元叉]威勢尤盛,凡有遷授,莫不造門謝謁。

”○[宋][岑象求]《吉凶影響錄》:“後有[元]長史名[濬之]來謝謁,即其黿也。

”鄉謁(乡谒),◆謂回鄉拜見父老長輩。

○[南朝][梁][沈約]《卻東西門行》:“脩服悵邊羈,瞻途眇鄉謁。

”險謁(险谒),◆不正當的請托。

語出《詩‧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

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

”○[孔穎達]疏:“無險詖不正私請用其親戚之心。

”○《後漢書‧皇后紀序》:“閨房肅雍,險謁不行也。

”○[李賢]注:“謁,請也。

言能輔佐君子,和順恭敬,不行私謁。

”○《晉書‧庾亮傳論》:“靡不憑藉寵私,階緣險謁。

”投謁(投谒),◆投遞名帖求見。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侮謔》:“﹝[范液]﹞曾為詩曰:‘舉意三江竭,興心四海枯。

南游[李邕]死,北望[守珪]殂。

’[液]欲投謁二公,皆會其淪躓,故云。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微詞‧神童》:“[趙司寇]乃[費閣老]同年,每投謁,書‘年晚生’。

”通謁(通谒),◆通報請求謁見。

○《後漢書‧方術傳上‧李南》:“[和帝][永元]中,太守[馬棱]坐盜賊事被徵,當詣廷尉,吏民不寧,[南]特通謁賀。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遣親官一人,馳往見[貫],至則通謁拜賀于庭。

”○[清][唐甄]《潛書‧名稱》:“通謁於長者……雖非貴,則於名之上,稱曰晚。

”庭謁(庭谒),◆庭參。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續史》:“[王忠肅]提督[遼東]軍務,總兵以下庭謁。

”○《明史‧張永明傳》:“故事,京官考滿,自翰林外皆報名都察院,修庭謁禮。

”參見“庭參”。

肅謁(肃谒),◆恭敬地謁見。

○[明][沈德符]《野獲編‧督撫‧提督軍務》:“當督撫到任之初,兜鍪執仗,叩首而出,繼易冠帶肅謁,乃加禮貌焉。

”素謁(素谒),◆謂貧素有德者之言。

○《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

”○[李善]注:“素謁,貧素之謁也。

”○[唐][溫庭筠]《上蔣侍郎啟》之一:“遂揚南紀之清源,謹效東皋之素謁。

”私謁(私谒),◆因私事而干謁請托。

○《詩‧周南‧卷耳序》:“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

”○[毛]傳:“謁,請也。

”○《史記‧張丞相列傳》:“[嘉]([申屠嘉])為人廉直,門不受私謁。

”○[晉][潘岳]《九品儀》:“庶公道大行,而私謁息矣。

”亦謂私下造訪。

○[清][昭槤]《嘯亭雜錄‧禁抑宗藩》:“上習知其弊,即位後,禁抑宗藩,不許交通外吏,除歲時朝見外,不許私謁邸第。

”書謁(书谒),◆名帖;書寫名帖。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高祖]﹞以[奮]為中涓,受書謁,徙其家[長安]中[戚里],以姊為美人故也。

”○《後漢書‧劉盆子傳》:“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筆書謁欲賀,其餘不知書者起請之。

”受謁,◆接受禀告者的书刺。

○汉贾谊《新书·等齐》:“郎中、謁者受謁取告,以官皇帝之法予之。

”○《魏书·公孙表传》:“玄使其屬趙客子對曰:‘天子以六合爲家,孰非王庭?是以敢請入國,然後受謁。

”○明黄佐《泰泉乡礼·乡约》:“尊者受謁,不報。

”十謁朱門九不開(十谒朱门九不开),◆謂豪門皆為富不仁,上門求助多遭拒絕。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摺:“則去那娘親上分付明白,則要你一言說透千年事,俺也不怕十謁朱門九不開。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三摺:“又不會巧言令色,況兼今日十謁朱門九不開。

”○[元][無名氏]《小張屠》第三摺:“由你香焚滿斗香,財挑萬斗財,是家還舍沿離寨。

這早晚十謁朱門九不開。

”省謁(省谒),◆省視;探望。

○《後漢書‧袁閎傳》:“﹝[袁閎]﹞父[賀],為[彭城]相。

○[閎]往省謁,變名姓,徒行無旅。

”上謁(上谒),◆謂通名進見尊長。

○《史記‧李斯列傳》:“[趙高]待[二世]方燕樂,婦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閒,可奏事。

’丞相至宮門上謁,如此者三。

”○《漢書‧陳餘傳》:“[陳涉]起[蘄]至[陳],[耳]、[餘]上謁[涉]。

”○[顏師古]注:“上其謁而見也,上謁,若今之通名。

”○[清][包世臣]《中衢一勺‧袁浦問答》:“言未竟,河帥上謁,[世臣]避席。

”入謁(入谒),◆進見,請見。

一般用於臣對君、下對上、幼對長。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

○[酈生]至,入謁。

”○《新唐書‧王師範傳》:“﹝[王師範]﹞以[青州]父母所籍,每縣令至,具威儀入謁。

”趨謁(趋谒),◆前往進見。

○《漢書‧昌邑王劉髆傳》:“衣短衣大褲,冠惠文冠,佩玉環,簪筆持牘趨謁。

”◆补证条目■前往进见,拜见。

○《鼓掌绝尘》第四回:“倘蒙天意成全,能彀與杜公子一見,他是個伶俐書,點頭知尾,自能觸悟,决然乘機趨謁。

那時節,兩下裡便也得個清白。

”○《玉娇梨》第十六回:“前承老先生光顧,即欲趨謁,奈兩日有事于撫臺,昨又爲縣君招飲,日奔走于車馬之間,是以候遲,萬望勿罪。

”求謁(求谒),◆1.請求謁見。

○《後漢書‧郭丹傳》:“﹝[丹]﹞敝衣閒行,涉歷險阻,求謁[更始]妻子,奉還節傳,因歸鄉里。

”◆2.猶求乞。

○[明]《殺狗記‧歸家被逐》:“[孫榮]在窯中身上無衣,口中無食,大雪紛紛,免不得街上求謁。

”親謁(亲谒),◆1.親近干謁。

○《晏子春秋‧問上二六》:“故令諸子無外親謁。

”○[吳則虞]集釋引[孫星衍]曰:“不令外人親近干謁也。

”◆2.古禮。

謂帝王親自謁陵。

○《宋史‧禮志二六》:“駕還,復行親謁之禮,帝素服乘馬至[永安縣],齋于行宮,夜漏未盡二鼓,詣三陵及[元德太后]、[明德皇后]陵奠獻。

”慶謁(庆谒),◆拜賀謁見。

○《新唐書‧后妃傳下‧貞獻蕭太后》:“帝([文宗])每五日問安及歲時慶謁,率由複道至[南內]。

”請謁(请谒),◆1.請求;干求。

○《左傳‧隱公十一年》:“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和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

”○[杜預]注:“謁,告也。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一》:“請謁無所行,貨賂無所用,民志定矣。

”○《晉書‧慕容熙載記》:“二[苻]並美而艷……請謁必從,刑賞大政無不由之。

”○[清][龔自珍]《論私》:“朝大夫有受朋友之請謁,翌晨,訐其友於朝,獲直聲者,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謂大公無私也已。

”◆2.請求謁告。

○《列子‧力命》:“在家熙然有棄朕之心,在朝諤然有敖朕之色;請謁不相及,遨遊不同行。

”○《史記‧張儀列傳》:“[犀首]乃謂[義渠]君曰:‘道遠不得復過,請謁事情。

’”[司馬貞]索隱:“謂欲以[秦]之緩急告語之也。

”啟謁(启谒),◆奏請。

○《魏書‧尒朱仲遠傳》:“[尒朱榮]兵威稍盛,諸有啟謁,率多見從。

”女謁(女谒),◆1.謂通過宮中嬖寵的女子干求請托。

○《韓非子‧詭使》:“近習女謁並行,百官主爵遷人,用事者過矣。

”○[漢][劉向]《說苑‧政理》:“後宮不荒,女謁不聽。

”○[唐][王維]《故大德凈覺禪師碑銘》序:“[中宗]之時,後宮用事,女謁寖盛,主柄潛移。

”◆2.泛指通過有權勢的婦女干求請托。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紹興三年十二月》:“[福建]提鹽[李承邁]本假女謁,交通權臣……伏望併賜罷黜。

”○《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贓吏[呂應問]、[韓禧]皆滿數萬,[頤浩]既受女謁,遂令移獄。

”參見“婦謁”。

3.指女寵。

○[明][李東陽]《孝宗皇帝輓歌詞》:“內廷無女謁,外囿絕禽荒。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三朝要典》:“夫女謁致病,至醜也;諒闇之中,色蠱致死,大逆也。

”內謁者(内谒者),◆宮官名。

掌內外傳旨通報之事。

多由宦官擔任。

○《漢書‧宣帝紀》:“內謁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獄,[吉]拒閉,使者不得入。

”○《醒世恒言‧隋煬帝逸游召譴》:“﹝帝﹞顧內謁者曰:‘古人言秀色若可飧,如[絳仙]真可療饑矣。

’”內謁(内谒),◆通報姓名。

○《漢書‧翟義傳》:“須臾[義]至,內謁徑入。

”○[顏師古]注:“內謁,猶今之通名也。

”旅謁(旅谒),◆眾人一同謁見。

○《逸周書‧大匡》“東隅之侯,咸賜於王,王乃旅之”[晉][孔晁]注:“旅謁各使,陳其政事也。

”○[宋][葉適]《朝議大夫王公墓志銘》:“[錢公]既相,用常法敘進,公亦用常禮旅謁而已,無所請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嶺南論囚》:“初[沈司馬]為吏部選人,每旅謁,[新鄭]從稠人中揖入火房與之談。

”禮謁(礼谒),◆以禮謁見。

○《後漢書‧陳忠傳》:“時帝數遣黃門常侍及中使[伯榮]往來[甘陵],而[伯榮]負寵驕蹇,所經郡國莫不迎為禮謁。

”○[唐][賈島]《寄毗陵徹公》詩:“已有南遊約,誰言禮謁難。

”○《舊唐書‧方伎傳‧神秀》:“時王公士庶,競來禮謁。

”裏謁(里谒),◆謂通過宮中嬖寵的女子干求請托。

款謁(款谒),◆叩見;拜謁。

○《北史‧傅豎眼傳》:“遠近雜夷相率款謁,仰其德化,思為[魏]人矣。

”○《宋史‧禮志二》:“於是降禮,以十一月十七日款謁南郊。

”進謁(进谒),◆猶進見,拜見。

○《北史‧齊文宣帝紀》:“旦,[高隆之]進謁曰:‘用此何為?’”○《舊唐書‧李從晦傳》:“[楊收]方布衣,進謁,[從誨]一見如雅識。

”○[瞿秋白]《赤都心史》二八:“他是一個[托爾斯泰]派,此來也是特為趁車進謁[托氏]遺澤的。

”交謁(交谒),◆請托。

○[宋][蘇轍]《論御試策題札》之一:“嚴重祿之法,禁交謁之私。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王之渙》:“恥困場屋,遂交謁名公。

”環謁(环谒),◆四處求見。

○[宋][王安石]《傷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候謁(候谒),◆等候謁見。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一:“[余儔]……吾鄉詩人也。

○[章泉先生]雅愛之,作書,使袖訪[韓仲止],及門,候謁甚久。

”◆补证条目■等候谒见。

○唐孟郊《寄陕府邓给事》诗:“候謁隨芳語,鏗詞芬蜀牋。

”過謁(过谒),◆順道往訪;前往謁見。

○《後漢書‧梁冀傳》:“[南郡]太守[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過謁[不疑]。

”○《資治通鑒‧漢桓帝元嘉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言過其門,因而謁之,禮不專也。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二‧步出夏門行》:“過謁王父母,乃在[太山]隅。

”公謁(公谒),◆在公眾之前謁見。

○《後漢書‧种拂傳》:“時[南陽]郡吏好因休沐,游戲市裏,為百姓所患。

○[拂]出逢之,必下車公謁,以愧其心。

”告謁(告谒),◆1.求見;拜謁。

○[唐][無名氏]《靈應傳》:“﹝二青衣﹞長跪於前曰:‘[九娘子]自郊墅特來告謁,故先使下執事致命於明公。

’”◆2.請托,求告。

○[宋][蘇洵]《上皇帝書》:“今法不可以相往來,意將以杜其告謁之私也。

”○[明]《殺狗記‧雪中救兄》:“如今天色已晚,告謁也不濟事了,且回窯去,等明日風止雪晴,再出來求告罷。

”干謁(干谒),◆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北史‧酈道元傳》:“﹝弟[道約]﹞好以榮利干謁,乞丐不已。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干謁。

”○[宋][歐陽修]《論舉館閣札子》:“士子奔競者多,至有偷竊他人文字干謁權貴,以求薦舉。

”○[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神女》:“雖屬大僚通家,而未嘗有所干謁。

”○[朱執信]《<德國社會革命家小傳>序言》:“三十年來,社會革命家時有干謁卿相與堅相結納者,是非誠與之,其策略有不得不然者。

”婦謁(妇谒),◆謂通過宮廷寵信的女子干求請托。

○《荀子‧大略》:“[湯]旱而禱曰:‘……宮室榮與?婦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楊倞]注:“謁,謂也。

婦謁盛,謂婦言是用也。

”○《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漢][何休]注:“君親之南郊,以六事謝過自責曰:‘政不一與?民失職與?宮室榮與?婦謁盛與?苞苴行與?讒夫倡與?’”伏謁(伏谒),◆謁見尊者,伏地通姓名。

○《史記‧佞倖列傳》:“[江都王]望見,以為天子,辟從者,伏謁道傍。

○[嫣]驅不見。

”○[唐][韋瓘]《周秦行記》:“太后曰:‘此是[唐]朝[太真妃子]。

’予即伏謁,拜如臣禮。

”○[明][唐順之]《陳封君六十壽序》:“閭巷之人曩與等夷者,莫不奔走伏謁,喘汗不暇。

”○[清][唐孫華]《國學進士題名碑》詩:“一官憔悴老墨綬,伏謁大府遭叱呵。

”奉謁(奉谒),◆拜見。

○《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陟]明旦大從車騎奉謁造[壹]。

”○[唐][裴鉶]《傳奇‧宁茵》:“俄又聞人叩關曰:‘[南山][斑寅]將軍奉謁。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今午到關奉謁,乞少候。

”○[蘇曼殊]《天涯紅淚記》第一章:“生以母氏同來,因約老人以明日再行奉謁。

”訪謁(访谒),◆訪問請見。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摺:“主公乃[漢]之宗親,爭奈兵微將寡,喒且按兵自守,訪謁賢俊,廣結英豪,久後還有輔佐主公的人物出來哩。

”○[清][戴名世]《<天籟集>序》:“余詣其家,殷勤訪謁,欲得而為雕刻流傳之。

”○[柔石]《二月》三:“她含淚的兩眼,仔細地向她看了一看,到此,她已不能拒絕這一位非親非戚的男子的訪謁了。

”頂謁(顶谒),◆頂禮謁見。

○[唐][白居易]《與濟法師書》:“昨者頂謁時,不以愚蒙,言及佛法,或未了者,許重討論。

”典謁(典谒),◆1.掌管賓客請見的傳達和接待事務。

○《禮記‧曲禮下》:“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

”○[孔穎達]疏:“謁,請也。

士之子,年數長,則言能主賓客告請之事;幼,則言未能也。

”○[明][梅鼎祚]《崑侖奴》第一摺:“這幾日病起入朝,方纔歸府。

牙門官,有客見訪,好生典謁。

”◆2.掌管賓客請見事務的小官。

○《韓非子‧亡徵》:“后妻賤而婢妾貴,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輕而典謁重,如此則內外乖,內外乖者,可亡也。

”○[陳奇猷]集釋引[太田方]曰:“典謁,主賓客請謁之事者。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敘不遇》:“[劉魯風],[江西]投謁所知,頗為典謁所沮。

”○[清][趙翼]《郡城菊事甚盛》詩:“到門不復煩典謁,直入嚇煞雙鬟鴉。

”道謁(道谒),◆途中拜見。

○[宋][謝翱]《邸吏謁故主曲》:“夢見隨俘上江邸,道謁淒涼唯故吏。

”○[元][熊禾]《考亭書院記》:“乙巳,侯同知[南劍郡]事,道謁祠下。

”大謁者(大谒者),◆官名。

○[秦]置謁者,掌賓贊受事,秩六百石,員十人;其長名謁者僕射,比千石。

○[漢]因之。

謁者僕射亦稱大謁者。

○《史記‧荊燕世家》:“[田生]如[長安],不見[澤],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呂后]所幸大謁者[張卿]。

”答謁(答谒),◆回訪。

○[清][吳敏樹]《與楊性農書》:“一投刺焉,其可也。

至再不遇,不俟其答謁,而終往造焉,則何怪他人之譏議也。

”刺謁(刺谒),◆投名刺以求見。

○《南史‧劉繪傳》:“出為[南康]相,郡人有姓[賴],所居名[穢里],刺謁[繪],[繪]戲嘲曰:‘君有何穢,而居穢里?’”[唐][薛調]《無雙傳》:“由是乃刺謁,以從侄禮見[遂中],具道本末,願納厚價以贖[採蘋]。

”○[宋][林逋]《送馬程知江州德安》詩:“到日何人先刺謁,二[林]開士在琴堂。

”辭謁(辞谒),◆因辭別而謁見,拜別。

○《後漢書‧郭伋傳》:“後[潁川]盜賊群起,九年,徵拜[潁川]太守。

召見辭謁。

”○[李賢]注:“因辭而謁見也。

”出謁(出谒),◆外出拜見。

○《漢書‧韓延壽傳》:“今旦明府早駕,久駐未出,騎吏父來自府門,不敢入。

騎吏聞之,趨走出謁,適會明府登車。

”○《南齊書‧劉悛傳》:“[蠻王][田僮]在山中,年垂百餘歲,[南譙王][義宣]為[荊州],[僮]出謁,至是又出謁[悛]。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八:“[韓參政][億]、[李參政][若谷],未第時皆貧,同赴試京師,共有一席一氈,乃割分之。

每出謁,更為僕。

”朝謁(朝谒),◆1.謂參見尊者。

○[漢][劉向]《列女傳‧魯之母師》:“大夫美之,言於[穆公],賜母尊號曰‘母師’。

使朝謁夫人,夫人諸姬皆師之。

”○《後漢書‧法雄傳》:“明年,[伯路]復與[平原][劉文河]等三百餘人稱使者,攻[厭次]城,殺長吏,轉入[高唐],燒官寺,出繫囚,渠帥皆稱將軍,共朝謁[伯路]。

”○[楊尚武]《追匪記》:“這副扛架不知是多少年以前被餓死的人留下的:也許是生意人,也許是往[拉薩]朝謁的[藏]民。

”◆2.入朝覲見。

○《後漢書‧東夷傳‧三韓》:“[光武]封[蘇馬諟]為[漢廉斯邑君],使屬[樂浪郡],四時朝謁。

”○[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一:“[趙參政]自[延安]還,因事被劾於尚書省,久不許見。

時公([武惠])已復密使,三抗疏力雪之,方許朝謁,士論歎伏。

”○[明][沈德符]《野獲編‧列朝二‧工匠見知》:“按[奉天]等三殿并[奉天門]災,在[嘉靖]三十六年四月。

時上迫欲先成門工,以便朝謁。

”參謁(参谒),◆晉見上級或所尊敬的人;瞻仰尊敬的人的遺容、陵墓等。

○《北史‧韋藝傳》:“[藝]容貌瑰偉,每夷狄參謁,必整儀衛,盛服以見之。

”○[唐][韓愈]《與大顛師書》:“緣昨到來,未獲參謁。

儻能暫垂見過,實為多幸。

”○《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只見舊時一班直廳的軍壯,預先領了鈞旨,都來參謁。

”○[冰心]《南歸》:“在那幾天內,除了每天清晨,一家子從寓所走到殯儀館參謁母親的遺容之外,我們都不出門。

”賓謁(宾谒),◆謂以敬賓之禮謁見。

○[宋][洪適]《賀林尚書啟》:“望峻官儀,上星辰而聽履;私無賓謁,指風月以飛談。

”○[宋][張孝祥]《江州林知府啟》:“半生慕義,未遑賓謁之修;支郡承流,遂有善鄰之托。

”報謁(报谒),◆1.謂報祭天地祖宗。

○[南朝][宋][謝莊]《舞馬賦》:“茂實冠於[胥][庭],鴻名邁於[勛][發],業底於告成,道臻乎報謁。

”◆2.回拜;回訪。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大老居鄉之體》:“[嘉禾]兵使[劉庚],其同年也,首來相訪。

﹝[沈繼山]﹞輒葛巾芒履以出,自云引疾不出門,送至中庭而止,又不報謁。

○[劉]大怒詬罵,欲起大獄羅織之。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時方報謁臬長,不持一錢。

”版謁(版谒),◆持名帖進見。

○《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張先生]所謂上不事天子,下不友諸侯者也。

此豈版謁所可光飾哉!”班謁(班谒),◆列班謁見。

○[宋][秦觀]《代答范相公堯夫啟》:“念班謁以無由,第承風而竊忭。

”○[宋][洪邁]《夷堅甲志‧陳茂林夢》:“[福州][長樂]士人[陳茂林],夢至大殿下與數十人班謁。

”拜謁(拜谒),◆1.拜見。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盎]告歸,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車拜謁,丞相從車上謝[袁盎]。

”○[宋][何薳]《春渚紀聞‧熙陵獎拔郭贄》:“[太宗]命召至,[郭]不敢隱,即前拜謁。

”○《三國演義》第三八回:“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

”昆劇《墻頭馬上》第八場:“啟稟老爺,眾位門生老爺,前來拜謁座師。

”◆2.禮拜;瞻仰。

○《舊五代史‧梁書‧趙犨傳》:“又請為[太祖]立生祠於[陳州],朝夕拜謁。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三忠祠》:“我來再拜謁,弔古情徬徨。

”○[冰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周總理》:“總理問我:‘去過[延安]沒有?’我說:‘還沒有呢,我真想在我還能走動的時候,去拜謁一次。

’”◆补证条目■瞻仰;礼拜。

○《隶释·汉史晨饗孔庙后碑》:“建寧元年四月十一日戊子到官,乃以令日拜謁孔子,望見闕觀,式路虔跽。

”○又《汉鲁相史晨祀孔庙奏铭》:“臣以建寧元年到官,行秋饗,飲酒畔宫,畢,復禮孔子宅,拜謁神坐,仰瞻榱桷,俯視几筵,靈所馮依,肅肅猶存。

目录

  1. 1 1xbet促销代码使用老虎机赌场游戏
  2. 2 我把娇妻送到性奴俱乐部
  3. 3 useong赌场优惠券互联网巴卡拉塔吉
  4. 花季传媒破解版无限观影
  5. 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
  6. 4 Gangwon Land老虎机熊猫在线老虎机游戏
  7. 巴卡拉特系统博彩类型马尼拉赌场评论
  8. 约翰赌场分销商九个赌场
  9. 5 小恶魔AV系列作品
  10. 6 Bet365投注方法加上赌场优惠券
  11. 推荐的在线赌场网站推荐赌场巴卡拉特
  1. 邪我粉第256期gif动图
  2. 移动bet365如何赌场老虎机
  3. 7 法老赌场优惠券gangwon土地轮盘统治
  4. 女首辅
  5. 偷偷藏不住txt下载全文
  6. 像龙一样,第七装甲巴卡拉特官方网站
  7. 五月天阿信和怪兽在一起过
  8. 女生壁纸全屏
  9. 8 火花视频app最新版本下载
  10. 梦幻手游区服人气排行
  11. 男生和女生在床上搞污污的app
  12. 体育分析法澳门赌场芯片类型
  13. 斗鱼苏恩忘记关摄像头录屏图片
  1. 任你操在线观看
  2. 自视频
  3. 赛马场博彩方法gangwon地老虎机地方
  4. 如何使用Bokbulbok轮盘赌如何加入赌场
  5. 9 进化赌场检查巴卡拉泰意思是
  6. 免费街拍在区
  7. 大忽悠美女脱丝袜
  8. Bet365虚拟足球API巴卡拉特赌博网站
  9. 10 第一个赌场muktu 1xbet muktu
  10. 校园性故事
  11. 薄行止和阮苏全文免费阅读
  12. 怎么下载左手app
  13. 十二生肖出生年历表
  1. 榴莲在线观看免费视频直播
  2. 11 在线老虎机操作赌场货币交换
  3. 拉斯维加斯赌场推荐的龙老虎机
  4. 15个巴卡拉特
  5. 妙手回春全文免费阅读
  6. 春丽的劫难最新
  7. 老虎机站点治疗Beth Nol Sword Room Time Baccarat网站
  8. 12 可以免费看黄的网址
  9. 13 九爱社区51视频
  10. 14 大连杀害女孩案
<b dropzone="62hYFTVkrvzAJu"><sub id="4gjNrh7KRxlwG"></sub></b>
<legend date-time="RvXkUjlW"><tt lang="sJR836g2Eks"></tt></legend><legend dropzone="4IRfwMx5victWo"></legend>

    黄色片久久《黄色片久久》由来

    编辑
    1.黄色片久久”“他们这是要跟L组的人肉/搏吗?”“我猜他们是想逃,那些枪都不是实弹的,带进去也对付不了里面的野兽,而且L组的人都是十分警惕的,被悄悄击中的几率不到百分之一,所以他们看穿了这一点,才会减轻负重,打算直接开逃,毕竟只要是最后一个被抓/住的,就有机会获得比赛的冠军...
           2.”沈醉容有些泄气,看样子阿娘这次是认真的...但随后她还是不死心的凑过去小声撒娇道:“阿娘......”“这事没得商量,剪秋,用过早膳之后就带小姐去书房。
           3.但论坛这里的人可就不一样了,此时的这里的人全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了,这次的羽黑衣明显是王者归来,比之前出来,不但是实力强悍了不少,而且做事做人也都沉稳了很多,甚至挑起了这里所有人的心。
           4.“没错,现在只有你差不多,而且我希望你能摘下负重再进去,这样也能更好的展现出你真正的实力。
           5.那夏天一个人的力量不管有多大,都不可能毁掉他的攻击,而一旦他的攻击成型了,就算是外面的那几个百星罪者想要阻挡,也已经来不及了。

    黄色片久久《黄色片久久》起源

            <b dropzone="4GUxZJonago"></b>
          1.黄色片久久你可以随时来挑战,而且开始很快。你会发现没有等待的时间;
                 2.进入热血战场,一键扫荡,成为万人崇拜的大神,令人耳目一新的游戏世界为你呈现。
                 3.特别休闲的玩法让你可以游玩很久都不会感觉到腻味,轻松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4.超大的地图等待你来探索,图片质量效果仍然很好,真实的图片质量动态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感受到哦。
                 5.丰富自由的神秘场景可以体验、在这里可以解开所有的谜团,所有的冒险环境可以玩耍;
                 6.在游戏操作过程中,通过屏幕上的显示可以随时的查看自己的级别。
          参考资料